mtigo全球点评

作为美国主流文化中重要符号的Nike,在初创期经历过多少次的生死抉择?
品牌点评频道  分享
2017-10-16



         Nike,你想到了什么?乔丹、气垫鞋、Just do it,这些都是令耐克成为一家年销售额300亿元的体育用品公司的核心产品。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作为美国主流文化中重要符号的Nike,在初创期经历过多少次的生死抉择。




        80岁的耐克创始人菲儿 奈特在2016年的时候用一本亲笔自传《鞋狗》,讲述了Nike从0到1的故事,透过这本书,他给耐克留下了3个最宝贵的信条,也展示了一个怀揣梦想的小镇青年是如何用“耐克”创造奇迹的。

         奈特从小梦想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在大学里练习跑步的时候,经常向教练包尔门抱怨美国从没有生产过一双真正好的运动鞋。

         毕业之后,他先去读了商学院,后来成为了一名会计,但对于跑步的热爱,让他开始痴迷于日本生产的Onitsuke Tiger运动鞋。




         于是,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开始在家乡小镇上贩卖 Onitsuke Tiger,那是一个卑微到不能再卑微的开始。他一个人开着自己的小货车,把几十双运动鞋放在后备箱里,到各个运动会场馆外面叫卖。


Nike诞生




        1964年,奈特与他的教练包尔门各出资500美元,成立了运动鞋公司,取名为Nike,源自希腊语:胜利的意思。

        公司初创时期,奈特就经常认为,美国本土设计的运动鞋将会有无穷的潜力,于是70年代初期,他开始着手落实自行设计运动鞋的构想。

        不过,最初奈特还是决定先借助日本的生产经验,1972年,奈特与日本方面签署第一张合约,正式生产完全由美国设计的Nike运动鞋。

        随后的几年,日元持续升值,人力成本高涨,使得在日本生产的运动鞋代价越来越高,此时,Nike已经积累了基础稳定的海外生产经验,便将视野延升至其它更多国家的生产厂商。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Nike于1975年将日本生产线转移至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韩国和台湾,成本大幅下降后,让Nike有更充沛的资源去从事研发工作与行销活动,Nike从低人力成本国家代工厂商这一举动,在当时堪称是业界革命性的首创。

        到了80年代,Nike虽然扮演者美国运动鞋专业制造商的角色,但是在美国本土未拥有任何一家自己的生产工厂,不久,耐克就遇到了头号竞争对手锐步。

        两大鞋业巨头都认识到,如要扩大市场规模,就必须将原本的专业运动鞋概念,转移至更宽阔的、追求时尚的青少年和年轻人的市场。




        锐步洞察先机,率先进入这块黄金市场,以优越的产品及侵略十足的公关活动对耐克予以重重的攻击,80年中期,锐步已于耐克分庭抗礼。


Nike第一款气垫运动鞋


        1987年,锐步更上一层楼,以9.91亿美元的销售额,30%的市场占有率,一举等上运动鞋市场第一的宝座,耐克则以5.97亿美元及18%的占有率排其之后。

        为了反超锐步,耐克痛下决心,在新产品的研发设计上,投入了巨额的经费。最快炙人口的经典产品则是80年代的气垫鞋NIKE Air Force空军一号。




        这款运动鞋的鞋底是经典的圆形纹路,独特的圆形底纹,采用生胶的牛筋底,耐磨性极强,功能性与时尚性于一体。

        评论家约翰 何郎曾在美国运动产业的专刊上,针对耐克气体鞋发表了他的看法:“其实它是个简单、容易理解的制鞋科技,只需将空气注入鞋底,即形成具有弹性的鞋垫,仅此而已”。


Just Do It


        90年代,Nike气垫鞋上市的声势浩大,不惜重金以数百万美元礼聘NBA超级巨星迈克尔 乔丹为产品代言人,从事各项行销广告活动,创下了有历以来运动用品赞助费用的最高纪录。




        之后,Nike以 Air Force One为原型,设计了第一双名鞋 Air Jordan One,很快,所有的顶级校队都强烈要求拥有自己的队鞋,以Air Jordan One为原型的Dunk应运而生,这款鞋外型出众,厚鞋舌和粗鞋舌夸张抢眼,非常适合奔放的年轻人。




        Nike经常使用全球限量的销售方式,使得鞋子的抢购浪潮越来越热,日后随着乔丹神话般的表演,NIke也慢慢成为了业界的巨人。

        Nike又以天价签下了高尔夫巨星老虎 伍兹,并与1996年与巴西足球队签下十年的合约,此后,Nike构型标志如影随行的出现在各大体育赛事中,这也悄无声息的吸引着更多的关注力。

        Nike也十分重视品牌的推广,80-90年代,Nike牢牢的掌握住青少年个性、爱挑战现实的心理,发展出“Just Do It”传播主题,伴随着“以你的方式去赢”的广告口号,由世界顶尖的运动巨星代言背书,很快就俘获了全球青少年的心。




        1996年,Nike的全球总销售额已达到9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运动产品制造商,气垫鞋在市场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之后,加深了Nike对新产品研发的力度,仅一年的时间,就有300多种新款式在美国市场上市。


Nike VS Adidas


        科技化的产品研发是Nike成功的重要关键因素之一,在发展新的制鞋材料,纤维及现代设计不余遗力,事实上,业界并非只有Nike一家特别重视新产品研发,还有一家经常被用来与之对比的品牌:Adidas。




        从产品来说,Adidas、Nike都拥有各自的亮点,技术Nike是高端,但Adidas也并不差,Nike的鞋面是比较结实,Adidas鞋底也很耐磨,此外Nike与Adidas的比较在设计上来说,Adidas产品丰富,推出众多潮流鞋服款式,而Nike偏向于工业设计,但专业性更强。


保持持续创新


        到了21世纪,Nike也从未停止脚步,一系列创新包括强化包裹性的Flynit鞋面、不沾泥浆的Anti-Clog系列足球鞋、减低风压的Vapor球衣、方便收纳的Gyakusou夹克等。

        Nike产品的机能性创新,在竞争激烈的运动市场表现非常突出,如今,Nike已经是全球运动品牌的龙头企业,分公司遍布全球六大洲,员工多大六万人。

        2006年,在奈特指导下,设计师出身,时任联席总裁的马克 帕克出任CEO,Nike的接班布局趋于稳定,经过长达十年的观察期,帕克带领Nike走得越来越稳,并被《财富》杂志评为2015年全球最佳CEO第一名,这让Nike终于安心在2016年6月底,卸下董事长职务,交给帕克接替董事长兼CEO。




        目前,这家老牌的运动巨头正在跳脱出曾经所属的服装行业,转型为一家以“运动概念”为内核的科技公司,并在2017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上名列第26位,相对于现如今众多创业者的白手起家,能够以坚持、激进的方式完成创新更值得钦佩,这是深深植根与Nike骨子里的勇气和魄力使然。

        正如奈特在《鞋狗》一书中,留给Nike的这么几句话:打破常规者,人恒敬之,不论男女都劳心的为鞋子这一事业奋斗,完全不考虑其他事情,别管别人怎么说你的想法,不要过多的关注“目标”到底在哪里,不论面临着什么,都不要停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