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喜欢写“攻略”,毕竟网络上已经太多这样的文章,也不喜欢景点打卡式的旅游(必去景点也只挑部分去看看),我更喜欢一个人端着相机,穿街走巷深入市井,在行走中记录下最真实的人和事,用我的镜头与你一起看到最真实的伊朗。
这篇文章就是我在行程中边走边写的,本来准备当时就发出来,结果因为伊朗的网络封锁始终没能完成,后来干脆回国后又仔细地整理了文字和图片。
没有粉饰,只有真实。
【机票】这次伊朗的机票是我在去年双时,偶然在飞猪上刷到的,往返才块,大年初一出发,初十回到国内,只要请天假就可以。
【酒店】除了第一晚凌晨到德黑兰,时间太晚了,各种不方便,于是事先邮件预订了酒店和接机。其他所有酒店都是walk in的,一方面我去时是淡季,几乎绝大部分酒店都有空房,另一方面walk in也是挺不错的一种方式,这在后面会提到。
【签证】直接淘宝办的,护照和材料寄过去,三四天就搞定了,材料特别简单,下签特别快。不过悲剧的是现在伊朗签好像对美签有影响。
【简单行程】我的行程时间较短,在伊朗境内是满打满算的天,所以我并没有走很多城市,只精选了德黑兰、伊斯法罕和设拉子三个城市。而伊斯法罕安排了天,是行程中的重点。设拉子则只安排了天夜时间,去那里主要为了粉红清真寺和波斯波利斯。
这样的行程可能不太符合很多人的胃口,认为难得去一次,像卡尚、亚兹德这样的城市怎能不去,太可惜了。这可能也正是我旅行不同的地方吧,不求打卡式的旅游,只求感受到伊朗的文化和风土人情,足矣。
Day :德黑兰
Day :德黑兰 -- 伊斯法罕
Day :伊斯法罕
Day :伊斯法罕
Day :伊斯法罕 -- 设拉子
Day :设拉子 -- 德黑兰
Day :德黑兰
经过长达个小时的两程航班加转机,终于在深夜时分到达德黑兰。酒店的接机服务还挺不错,司机领着我在机场兑换了一些里亚尔,还问我莫斯科冷不冷,我告诉他:wow, it&#;s snowing there.
机场换钱的女士长得真不错,实际上伊朗男女很多都很帅气漂亮,女士画着眼线披着头巾非常悠雅美丽,符合我们的审美,但很多男人身上都有一股怪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分男女很多人都用香水。
我递过去美元,她递回来多万里亚尔,我试图数了一下,放弃了,全是零,太特么费劲了。有了越南机场那次被抢钱的经历,我是不敢在外面数钱了,索性一股脑塞进了钱包。
号称阿拉伯国家,用的却不是阿拉伯数字,而是蚯蚓一样的波斯数字,我经常在大街上拿着对照表认半天,这特么是在逗我么?
伊朗因为受到经济制裁,所有酒店都不能像其他国家那样在agoda、booking这样的网络渠道预订,只有在猫途鹰上能看到一些酒店的介绍和评价。这家酒店是我在猫途鹰上能查到的德黑兰排名第二的酒店了,住进来后发现房间真的很狭小,条件只能说在我接受范围内吧。
PS:行程全部结束之后才发现,正是这唯一一间提前邮件确定的酒店,却是我全程住的最差的一家。其他walk in的酒店都比这个好。
在德黑兰的第一个早晨,我走出酒店,外面蓝天白云大太阳,对于德黑兰这个雾霾比国内还严重的城市,我运气好像还是挺不错的。
我挺喜欢德黑兰这个城市名字,去年看过一部电影《逃离德黑兰》,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个城市。而在这次伊朗行程之前又特意看了《我在伊朗长大》,挺不错的一部动漫片,豆瓣评分.。
电影改编自伊朗女插画家Marjane Satrapi的同名漫画,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反映了伊朗的社会变迁。 年之后,伊朗发起了伊斯兰教革命,社会动荡不安,革命的失败更使伊朗失去民主的希望,日渐保守,人民苦不堪言。九岁的Marjane早熟、敏感,她聪明地瞒过官方爪牙,迷上了西方朋克乐队和流行音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两伊战争爆发之后,伊朗的生活更加艰难,Marjane渐渐长大,越来越大胆的行为让父母担心不已,她岁那年,被父母送到了奥地利上学。
在奥地利,Marjane身为一个伊朗人,不得不面对别人的歧视和自卑的情绪。当她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赢得大家认可的时候,爱情的伤痛和对家乡的思念,却使她决定回到父母身边。
此时的伊朗,依然经历着战火的洗礼,宗教对妇女生活的限制越发严苛,Marjane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应该在这个充满专制的国度继续生活下去。
电影里描写了政府独裁统治下对人民的各种禁锢,当时看的时候感触并不深刻。而真正到了德黑兰之后,才开始有切身体会。
比如网络封锁。微信只能发信息,发图很艰难,别人发的图也只能浏览小图,大图几乎加载不出来。网络封锁我们国家也有,但区别在于,我们国家是限制哪些网站不能上,而伊朗是限制你哪些网站能上,自行脑补感受一下吧。
晚上我拿出电脑准备干点事情的时候,发现这个网络封锁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微信公众号后台登陆不了,网易用不了,豆瓣也用不了。我本来写好了文字准备晚上回来推送一篇呢,结果连公众号后台都进不去!
另外,因为这部电影,我对电影里一幅将美国妖魔化的墙体海报印象深刻(就是上面那张图),于是在德黑兰我特意去了前美国大使馆原址,并在围墙上找到了这幅海报。
紧锁的大门里摆满了反美海报。
走在德黑兰大街上,当地人普遍穿着深色衣服,我在地铁站随手拍了张照片,发现画面中除了黑白灰,竟没有其他颜色。大街上倒也有穿戴其他颜色的人,但不多,而且色彩肯定不会很鲜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他们会不会觉得压抑呢?
估计是平时游客不多,我在大街上一片黑白中一抹红(我穿着大红色外套),周围的人时不时地瞄瞄我。但伊朗人民还是蛮热情的,会主动打招呼、主动提供帮助,一般年轻人也都会一点英语。在去萨德阿巴德宫的路上,我就偶遇当地一位相当友善的大姐,英语说得很好,一路带我过去找了一辆小巴车送到地方。话说那车是真不好找,如果不是这位大姐,我估计得折腾半天。
在萨德阿巴德宫里也遇到两个本地女孩,正好我路不熟,索性跟着她们一起闲逛。宫殿里也没啥很特别的,我本来对这样的景点期望就不高,景点打卡。
坐在中国制造的动车里,男性居多,女性一般坐在女士专用车厢里,听说女性坐进男性车厢会被摸屁股滴,这几天伊朗群里就时不时听到有女孩子抱怨又被咸猪手了。几乎不停歇的各种小商贩轮流过来叫卖,圆珠笔、玩具、地毯、皮带、日用品、耳机、充电宝,真是什么都有……
不过如果赶上早晚高峰期坐地铁,那滋味可就不太好受了。人在车里几乎一只脚离地,每次到站都是一场战斗,要下车的人往外挤,要上车的人则拼命往里钻,每次车门都关半天关不上。我抽出一只手,伸向上方拍了一张俯视图,旁边的人都无奈地笑了。
就在我出发去伊斯法罕时,当地一个人竟然加我微信,说他是当地人,在马来西亚留学,近期在德黑兰,说可以当导游带我转转,我答应天后回德黑兰会联系他。不过最终我还是没再找他。
伊斯法罕,伊朗第三大城市,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重镇之一,作为最具伊朗特色的城市,享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极高评价。之前在萨德阿巴德宫遇到的那两个姑娘跟我说伊斯法罕很漂亮时,我心里还很为自己的机智点了个赞,事前定计划时就特意给这个城市预留了天时间,是我本次行程逗留时间最长的城市。
上午从德黑兰出发,大巴在一片荒凉的路上颠簸了个小时才终于到了伊斯法罕。
这里我没有提前订酒店,出站直奔伊玛目广场,然后就在广场附近找住宿,所谓walk in。这是我第一次用这种方式,毕竟这种随性的方式不太适合我这种喜欢细致准备计划周密的摩羯男。好在现在这个季节天气冷,伊朗的姑娘们都裹着厚厚的衣服和黑纱,游客相对较少,酒店基本都有空房,剩下的是就是价格问题。
说到这里,在伊朗真的什么都可以还价,酒店房间、街上买东西、火车票、出租车,都行。记得我回德黑兰那晚上走进一家四星级酒店,心想这样的星级酒店应该不存在还价这些事情了吧?当前台告诉我 $ 时,我以为我听错了,于是他又重复一遍。
r u kidding me? 我很诧异地看着他,扭头就要走。
他连忙说:I can give u $ discount.
我最后还是走了,这价格太离谱,同时我也知道了这样的星级酒店居然也是如此随意地漫天开价。
在伊斯法罕,在步行公里挑了家酒店后,我确定了第家,房价从万里亚尔砍到万。房间条件比我在德黑兰住得好多了。
到伊朗两天时间,我只吃了两顿酒店早餐和一顿随意打发的快餐,早餐就是面包之类的类似东南亚的那种,快餐差不多就是KFC之流(其实是山寨的,伊朗没有KFC或者麦当劳),还没尝试过真正伊朗这边中东口味或者波斯口味的美食。所以当小伙伴们问我这里口味如何时,我竟无言以对。
于是,在酒店安顿下来之后第一件事:找一家中东口味或波斯口味的饭店吃饭。在猫途鹰上浏览了一会,参考距离远近,我最终选定一家在猫途鹰中排名伊斯法罕餐厅类第、由年前的公共浴池改造而成的一家餐厅。
跟着地图穿街走巷大概分钟,还算挺顺利地找到这家餐厅,一进门,wow... 眼前一亮!之前看图片时,我知道这餐厅环境很特别,但亲眼所见时,还是惊艳了。当时还差几分钟才到营业时间,餐厅里一个人都没,于是我抓起相机就是一顿猛拍。
跟服务员闲聊了一会,让他给我推荐什么东西最特色最好吃:一份鸡肉米饭,姑且起这么个中文名吧。
点餐上桌,卖相还是很不错的。而实际味道呢,我吃第一口,我弄你噻,酸死我了!再吃,又有甜味,但我分明不爱吃甜,尤其这么腻的甜味。仔细看看,里面还有葡萄干之类的东西。
勉强吃完,服务员小哥又来问是否需要其他东西,比如茶。我想在那里多坐一会,于是又按他的推荐点了一份黑茶和一份饭后甜点。上来之后我尝了下,依然是那种酸酸甜甜的味道。
第一次品尝中东口味的美食,可能还是因为口味问题,有点接受不了,后来在设拉子遇到一群台湾同胞,他们就觉得味道还可以。但我无辣不欢,这样又酸又甜的东西实在爱不起来。当时我就想,回去一定要先搞一顿大排档,一顿不够,那就再来一顿火锅。
▲这是后来在另外一个地方吃的羊肉炒饭,味道还行,羊肉烤得很嫩
伊朗的司机还是蛮厉害的,车开得又快又猛,停车时靠墙或靠路边几乎都是紧挨着。我去亚美尼亚凡克教堂时,那个出租车司机就是典型的伊朗司机:车开得能飞起来。我不经意扭头看了看时速表,分分钟!关键跟车跟得还特别近,几乎都是贴着人家车屁股, 我坐在副驾驶还是挺有点刺激的。车停下来找钱时,后面就有一辆车哐当一声追尾了,司机下车看看,大家叽哩呱啦叫唤几句,竟然就相安无事地各自散了,可见这种事情在伊朗街头再正常不过了。
由于开得太快,经常看到车闯过了红灯线,然后又从容地倒回去。而行人过马路也是很随意,就在车流不息中径直往前走,大家各行其道,相安无事。
▲由于受到经济制裁,伊朗街头的汽车大多是这种比较老旧的款式,
出租车宰游客现象很严重,快赶上国内北上广的价格。我坐了两次后就果断选择坐公交车了,反正又不赶时间,在公交车上还能跟人家没事闲扯几句。
晚上从三十三孔桥一路闲逛回来,到了酒店楼下时,看见旁边的一家小咖啡吧围了好些人,原来是一个人头给打破了,好几个警察在现场处理。我回房间拿了充电宝,下来看这些人还在,处理了好一会才走。
▲看上去挺老实的一个人,mahmood告诉我他是被人抢的时候头被打破
尽管场面有点乱,我还是坐了进去,老板mahmood跟我用英语+波斯语对扯了半天(他不会说的就不自觉地说起波斯语,但是我完全听不懂),互赠了茶叶,还让我尝了他的咖啡、饮料、茶、烤鸡翅、蒸茄子。话说竟然还有烤鸡翅,泪流满面,虽然也是那种又酸又甜的味道,看来中东口味就是这样的了,不过讲真,味道还算不错。
▲楼下的小咖啡吧,以及可爱的老板mahmood,他发现我在偷拍他时,
▲mahmood推荐的,左边是咖啡,右边是某种甜甜的饮料。一口干了左
过一会一对老夫妻带着一个好可爱的小姑娘进来,貌似是老板的亲戚之类的,叽里呱啦地一直在聊,我在旁边反正听不懂,却把全部注意力放到了那个小姑娘身上??真心太可爱了!
小姑娘咧着嘴露出还没长齐的牙时真是天真烂漫到了极点,让人感觉整个世界都美好了。我前前后后拍了许多照片,可惜镜头一对着她她就浅浅地笑,羞涩地藏起了她那最天真无邪的笑容。临走时我抱着她合了张影,真是太柔情了!
在伊斯法罕的第三天,景点打卡基本结束,已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地,我准备坐公交车出去闲逛。每次当我独自旅行时,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留出至少半天时间,像这样深入市井,寻找那些只属于我自己的偶遇和体验。
▲不知为何物,老人用刻刀在铜盘上刻画,在伊朗见到不少类似的装
路边公交售票亭的大爷听不懂英语,旁边一位大黑袍告诉我只能办公交卡充值,我以为没有车票这一说,于是厚着脸皮说:要不你帮我刷卡吧,我给你现金。对方欣然应允,当然是不会收我钱的,这小心机。不过后来发现也可以把现金直接给司机,再坐时我就自己给钱了。
提到黑袍,顺便感慨一下。这边人的眼睛,尤其女人,既深邃又漂亮。很多男人则是脸部轮廓分明,发型酷酷的,帅气。但是女人生在这个国家我觉得真挺憋屈的,黑袍加身,穿漂亮衣服的比较少,白瞎了这么美的容颜。
我坐在公交车上看着窗外,也不管哪一站,径直坐到终点站,或者在路上看到哪一片比较热闹,就直接下车过去走街窜巷。
下了公交车后,我避开大路,专挑那些又破又烂的小巷子往里钻。遇到了好几所学校、三个市场、若干个住宅小区,所到之处人们都特别热情和友善,他们喜欢称呼中国人为“qin”,不知是否跟秦朝有关?很多人都会说一句“你好”,知道中国有北上广,似乎对中国还是很有好感的。
一开始我边走边磕着瓜子,遇到好几拨人伸手跟我要瓜子吃。好几家店里的人还热情地招手让我进去,然后给我倒茶和上点心吃。一路蹭吃蹭喝,一直到中午点肚子都还是饱饱的。
招手让我给他们拍照的更是数不清。
我在各种巷子里穿过时,至少碰到四五家做这种大饼的,伊朗每家每户无论早中晚餐似乎都会吃这个,味道还算不错。其中有一家也是邀请我进去又拍照又拍视频,还喝了两杯茶啃了半个大饼,饱了。
用群里小伙伴们的话说:伊斯法罕是伊朗最有感觉的一个城市了,有吃有玩,体验丰富,值得多呆两天细细品味。
但是唯一的遗憾,为什么没碰到人邀请我去他们家里吃饭呢?倒是真遇到有一位大叔指着自己家里示意了一下,但我当时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婉拒了,哎呀那位大叔为什么不能再坚持下呢。
朋友们都问我,去哪里不好偏要去伊朗?那里不是很乱嘛,有什么好玩的?其实吧,这里很安全,当地人也很热情,整个行程中遇到许多热心的人给了我超出预期的帮助。
比如某一次我问路时,一个当地人帮我打车,我怕出租车司机又宰我,于是问他大概多少钱,他说万,我翻遍钱包却没有万的零钱,没想到他直接就帮我付了。这是我唯一一次打车没被宰,原来平时收的都是倍的价格,我了个去!
而且,我只是单纯地看世界而已,并不是休闲度假。何况这里的人文色彩很丰富,我端着相机走走拍拍,遇到有趣的事情就用相机拍下来、用手机记下来,如此这般的旅行。
这次的三篇文字,大部分都是我在行程中边走边写下来的,如果不是因为网络封锁问题,当时我就会发出来,虽然旅途中文字、配图、格式编辑、背景音乐都没办法做得很细致,但边走边写,意义不同吧。
另外,利用飞机、大巴、晚上在酒店等空闲时间,行程中我看完了刘兹欣的整部《三体》,很不错的一部科幻小说。现在我抬头看星空时的感觉都变了。
朋友们还问我,在伊朗遇到的国人多不多?其实吧,全程我都没遇到多少国人, 在德黑兰和伊斯法罕,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独自一个人行走在伊朗街头,连其他国家的游客都没看到几个,所以当地人才时不时地目视我。
也只有在设拉子,这个“文化、玫瑰、爱情和花园之城”,中世纪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有着多年历史的古都被誉为伊朗文明的心脏,因此聚焦了大量游客。著名的粉红清真寺简直是国人占领。我早上点早早赶到,寺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国人居多。
▲莫克清真寺,由于其外墙彩釉色彩以粉红色最为出彩,又名粉红清
素闻老法师团们能力惊人,所到之处一片“欢腾”。而这次在粉红清真寺,我才算真正见识。中国的老法师团,真的是破坏力??惊人!这是一拨国内过去的摄影团,大多数都是年龄偏大的大哥大姐们,个个都是长枪短炮外加三脚架,设备精良,十几个人聚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好不热闹。
最佩服老法师们的清场能力。我想拍一个场景时,总是要等好久,等来来往往的人散尽,等他们拍照完成。但老法师们不一样,他们人多势众,直接吆喝着请别人走出画面,当他们正在聚精会神拍摄时,如果一个人不小心闯进了镜头,好几个人会不约而同地报怨,有的人还会极其怨恨地放狠话,这场面...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当地人想拍照,过去好几次都被老法师们给请了出来,等了好久以为终于能进去了,结果又是一顿白眼和训斥,看她眼神很无奈。一个老法师说:看这女的有点不高兴唉。另一个说:不高兴不就不高兴么,那也没办法咯。 ?(???)?
早晨八九点钟的粉红清真寺,清晨的阳光透过外墙彩釉照射进来,在寺内墙上和地毯上投射出五颜六色的色彩,很梦幻。
在寺里拐角看到一个女孩,披着黑纱在拍照,我过去示意能否蹭拍,结果我拍了半天,人家一开口说的是纯正的普通话,原来是中国女孩,她的长相和这身打扮竟让我误以为她是伊朗人。
老法师团们还自带了一位本地导游兼model,蹭拍了几张之后,赶紧闪人。
国人的智慧,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说:混进只有穆斯林可以进入的场所。伊斯兰有些地方,例如灯王墓,是坚决不允许非穆斯林进入的,但是很多游客偏偏就想进去一睹为快,于是就出现了各种怪招。
这是我在伊朗自由行交流群里看到的,我当时看了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一来佩服他们的机智,二来佩服他们的这种娱乐精神。这种行为合适与否,暂且不讨论吧。挑选几个比较有意思的:
、第一眼先迅速找到管人的工作人员,就是穿着制服和拿着鸡毛掸子的人。然后找到当地人身边一站转移视线,这个时候目光不要游离。直接走进去就好。
、你可以进去先把手放在胸口上,在当地人旁边走,挡住视线就ok
、过去一句沙龙啊了孔,然后握手拥抱亲脸,说你是穆斯林,什叶派,信奉阿里,他就让你进去了。
还有个女孩发了个语音,模仿穆斯林说话,叽哩呱啦的一长串,真是模仿得非常像,佩服。
设拉子有一个类似于长城之于中国一般的存在,波斯波利斯。要想了解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曾经的荣耀,没有比波斯波利斯更好的地方了。这里曾是波斯帝国的首都,由“万王之王”大流士一世于公元前年开始建造,用于接受万国朝拜。整个工程由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和阿塔薛西斯一世三代历经年才完成。多年后,马其顿君王亚历山大挥师东进灭亡波斯,一把火结束了这座宫城的辉煌。
我走在波斯波利期的废墟中,却想到了刘兹欣的《三体》,也就是前面我提到的那本行程中看完的书。
在《三体》中,宇宙中存在着亿万种文明,文明的数量甚至超过人类的个数。故事里走到最后的女主角??程心,她从故事前部分,也就是罗辑出现之后,一直走到大结局,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为了生存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但人类文明太过自以为是,最终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灭绝。
▲《三体》电影海报,书里有一段描写到三体文明视人类文明为虫子,使当时的科学家人几乎绝望,但大史却举了蝗虫的例子,同样被人类灭杀了上千年,却依然生生不息。
当程心逃到蓝星上时,终于要在DX星系与日思夜想的云天明重聚时,却突然遭遇死线爆发被困在了超低光速的光墓里,再逃出时已经是万年之后。万年!什么都没有了,时间淹没了一切,整个宇宙都已经接近崩溃,即将结束并且重新大爆炸开始一个全新的宇宙。
浩瀚的宇宙,人类的渺小,这种感觉太奇妙了。那些拥有顶级技术的文明,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可以轻而易举地毁灭整个人类文明。在他们眼中:你们是虫子。
▲哈,你们是虫子,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一句话
但无论多么高级的文明,无论你如何努力,最终都战胜不了时间的力量,如果能在时间里留下自己的印记,就能够证明你曾经存在过,这已经是了不得的事情。
▲想起我在泸沽湖看到的无数流星,是否也代表着很多文明一闪而过
我抬头看着眼前这些断壁残垣,想象着波斯波利斯昔日气势宏伟的宫殿、川流不息的集市,该是何等的繁荣和鼎盛,现如今却只剩一片废墟。而这一切,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甚至在整个宇宙的进化中,又是何等的渺小。
人的一生何其短暂,令人唏嘘。
话题有点沉重,说点轻松的吧,比如说:美食。
我在设拉子路边小超市给手机充话费时,顺便问了老板有没有好吃的,然后老板就推荐了一家,在马路上帮我打了辆车,把饭店名字写在纸条上递给出租车司机并交代好??一般出租车司机英语都不太好,沟通比较费劲,这样真是省了我太多事情。
到了店里,服务员都不会英语,要一杯热水都折腾了半天,更别指望他能给我推荐什么了,于是随意点了个看着顺眼的。而这大概是我到伊朗以后吃得还算满意的一次吧,竟然有辣椒,还挺辣的,泪流满面,虽然辣椒完全烤糊了。
伊朗全国禁酒,我本来没想过能喝到酒的。即使有啤酒也不含酒精,就像这一杯。喝着甜甜的,像是碳酸饮料。在国内,正常的那种雪花啤酒我能喝个七八瓶,而在这里喝这种啤酒,我喝完这一小罐算不错了,因为确实不太好喝,?。
走过的地方越多,越觉得中国的美食真是无与伦比,我在国内下厨那个水平,放到几大洲那势必也是冠绝一方的名厨啊。哈,开个玩笑。
走在回去的路上,偶尔一抬头,有什么东西不停飘过来,仔细一看,哇!这不是雪花么?尽管很小很小,但好像真的飘起了雪花。赶紧在群里问问小伙伴们,原来亚兹德雪已经下得很大,道路封锁,进不去出不来,而马什哈德雪更大,积雪已经没过了膝盖。难怪天这么冷,我呵呵手,紧了紧衣领,继续漫步在设拉子的雪夜中。
伊朗境内的最后一天,我又飞回德黑兰,用半天时间逛了两处景点。这其中,伊朗国家珍宝馆,大概是我伊朗之行所到景点里印象最深的一个了。
大门并不起眼,实际上是伊朗中央银行的大门,而展馆在内部地下几层的“珍宝馆”。安保相当严格,背包、相机、手机、危险物品等都要在外面存放,三道安检戒备森严,绝不让你带不该带的东西进去。进入展厅那道门非常的厚重,像电影里看到那种银行的金库大门。
▲伊朗中央银行大门,国家珍宝馆这家银行的地下(网图,侵删)。
进去之后,哇靠,blingbling亮瞎眼!虽然展厅不大,但是每个展柜里都摆满了各种珍宝。首饰、佩刀、衣服、腰带、王冠、权杖、餐具酒杯……真是数不胜数、应有尽有,每一样展品都是各种黄金、宝石、珍珠镶嵌,在灯光照射下令人眼花缭乱,让人不禁想象这些珍宝曾经的主人过着怎样奢靡的生活。
全场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展厅中央的镇馆之宝??宝石地球仪,地球仪的架子是纯金的,地球仪的表面镶满了宝石和钻石。海洋用绿宝石镶嵌,陆地则用红宝石和钻石镶嵌,其中伊朗、英国和法国镶嵌的都是钻石,其他国家则是镶嵌着红宝石。我站在这地球仪面前真是难以言喻的感觉,实在是太特么奢华。
整个伊朗行程结束,文字也暂告一段落。当我还在伊朗境内时,突然就看到挪威前首相因为曾去过伊朗而被拒绝入境美国的新闻,我了个去,特朗普这是几个意思!
最后的两天两夜时间里,程航班,每次都是如此艰辛的漫漫回家路,世界真的太大了。
但愿我能走得更远一些。